<010>陀錶
你可以靜靜地、慢慢地放鬆自己,並跟隨自己的內心隨意聯想: 「慢慢地看著我手上的陀錶。接下來,我會由1 數到3, 你會慢慢進入催眠狀態……」 「Sleep……」 我想: 在有關催眠的電影裡,這是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對白。 很多人說催眠師要有一隻陀錶, 看起來才是一個催眠師,其實不然。 或者大家生活在這個被電影渲染的時代, 或多或少也會受電影誇張的手法影響: 你或會認為催眠能讓你失控, 讓你做出任何事,也讓忘記所有事﹔ 催眠甚至是十分神秘,會令你入魔、中巫術、被洗腦…… 其實醫生不一定要穿醫生袍, 才看起來像個醫生; 法官不一定要在法庭上帶假髮, 才看起來像個法官; 大學教授也不一定要很老才可當教授…… 正如催眠師, 也不一定要有陀錶, 更重要的是個人風格。 陀錶只為了讓被催者的眼球聚焦在一點, 使他更容易進入催眠狀態。 且看TVB《隔世追兇》之石修催眠法: 「你流血了,你看看地上,一滴、兩滴、三滴……」 這樣的說話,真的可以把別人催眠嗎? 當然催眠並非這樣簡單, 但更重要的卻是: 不人云亦云、不盲目跟風、不盲目套用理論, 有自己專屬的形象更重要。
<009>中層潛意識
你可以靜靜地、慢慢地放鬆自己,並跟隨自己的內心隨意聯想: 精神分析學派把中層潛意識稱為「前意識」(pre-consciousness)。 這是指我們不會時刻也想著的事, 通過我們回憶、表達、思考而最後得出的事物便為中層潛意識。 例如你可以隨心想像一下: 「你的第一個男/ 女朋友是誰?」、 「你印象最深刻的老師是誰?」、 「你第一句會說的話是甚麼?」 你向「記憶」問問題,「記憶」便會回答你「他」所認知的答案。 最初一些簡單或近期的問題可能你想一想, 「記憶」便可以答你, 但愈問愈是久遠的事,愈視乎你的內在記憶, 亦有機會產生錯覺。 凡是埋藏在中層潛意識的,都很難被發覺。 過多現實壓迫的累積,大概是情感的一種超負荷。 我們的記憶很多時會有錯覺,但如果連你自己也答不到, 誰可以答到? 意識和中層潛意識之間並沒有隔阻, 有些問題還沒提出之前,答案並不在你的意識, 而是儲存在中層潛意識。 中層潛意識很容易藉著反思而進入意識層次, 前意識就好像橋樑一樣,貫穿著意識與潛意識, 當探索前意識時,被催者會進入催眠狀態, 透過特定形式把一些內心想法帶回意識中, 漸漸
<008>低層潛意識
你可以靜靜地、慢慢地放鬆自己,並跟隨自己的內心隨意聯想: 阿沙吉歐力(Roberto Assagioli , 27/2/1888– 23/8/1974) 為超個人心理學先驅,他把潛意識分為高、中和低的部份。 高層潛意識涉及靈性部份, 在前世回溯篇章的部份,我們才會探討更多高層潛意識。 低層潛意識是本能、衝動、慾望、生理反應的世界, 它對維持人體運作起重要作用。 由此可見,探索內在潛意識無不對自己有進一步了解。 低層潛意識管理身體運作的部分, 大概人的一生記憶都會儲存於低層潛意識, 而它一直也是人類的本能世界。 這個部分沒有邏輯、理性,也沒感性, 卻一早如血液般在你身體不知不覺運行。 無論如何, 你的意識也無法控制這部份。 試問誰能控制身體的機能運作? 誰又可以控制到自己的血液? 其實是有的。 霍夫Wim Hof 又名「冰人」, 他可以待在冰裡兩小時,而身體絲毫沒變化。 他的方法經科學驗證, 也幫助許多人遠離高血壓、糖尿病、癌症與憂鬱症。 2014 年,荷蘭拉德堡德大學醫學中心甚至將內毒素注入他的手臂, 其他人呈現流感症狀,只有他沒有出現不適。 他
<007>意識與潛意識的力量
你可以靜靜地、慢慢地放鬆自己,並跟隨自己的內心隨意聯想: 早在1920 年代,腦部科學家Karl Lashley 發現不管老鼠腦部的 甚麼部位被割除,也不會影響它的記憶,仍能表現手術前所認知 的複雜技能。 在1960 年代,史丹福大學的腦神經學家Karl Pribram 也提出 記憶並不是記錄在腦神經細胞中,或一群細胞中,而是以神經 脈衝的圖案橫跨整個腦部, 這解釋了人類頭腦即使那麼小依舊能儲藏那麼多的記憶。 據推論:人一生中腦海能夠記錄一百億位元(bits) 的資料, 相等於五套大英百科全書。 人窮一世之力也未必可用到「五套大英百科全書」, 所以人的潛能應是無限的。 佛洛伊德(Sigismund Schlomo Freud) 的冰山理論是了解催眠的基 本理論。 這理論初步假設人的大腦分為意識與潛意識的部份。 意識佔人類的腦袋百分之十, 而潛意識卻佔人類腦袋百分之九十。 意識是我們清醒時所感知真實世界的部份,受我們的認知局限。 潛意識卻潛藏在我們內心,無法從直覺得知, 就如: 我們無法說出我們內在的慾望、 也無法說出甚麼是女人的直覺、 更無法說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