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感覺自己的自我催眠
你可以靜靜地、慢慢地放鬆自己,並跟隨自己的內心隨意聯想: 每一個人都有一種屬於自己的感覺。 每個人一覺醒來, 意識還是迷迷糊糊, 這時就像我們在催眠所說的恍惚狀態。 在那時候,我們一天的第一個感覺會開始出現。 你可以在下床的一刻, 記得是下床的一刻, 腳指點到地板上的那一刻, 想一個感覺, 記得只是一個感覺。 這是一天的開始! 不管你精神如何, 你都需要注意你第一個感覺, 這個感覺決定你一天如何。 感覺可以很抽象, 但你不需質疑自己。 如果你只想到某卡通人物就想吧! 想它如何共你創造一天、 想它如何陪著你、 想它化成某某你熟悉或不熟悉的人; 如果你想到的只是一個很空泛的感覺, 如: 快樂。 那就讓自己快樂吧! 想一想快樂是怎樣? 然後,你可嘗試把抽象化成具體, 最後把這感覺放大並記下, 它可以陪你過一天。 # 變得# 快樂# 有# 很多# 方法#happiness#催眠 「生命不等於是呼吸,生命是活動。」 —盧梭


<018>催眠中的自動書寫
你可以靜靜地、慢慢地放鬆自己,並跟隨自己的內心隨意聯想: 求學時期,我們總愛發白日夢。 我們發白日夢時,總愛寫寫畫畫。 催眠有一種技巧叫「自動書寫」, 這技巧介乎意識與無意識之間。 自動書寫嚴格上沒有被歸類為催眠, 但亦常用於催眠的手法當中, 我們可在“Spiritualism”( 招魂術) 的歸類下尋找, 或可在臨床應用(Dissociation) 中找到相關概念。 自動書寫是一種分離狀態,能夠將自己與當時環境分離, 是一種非由己意的書寫過程。 簡單的方法是: 你可以放空你所有的情感, 把你當下所想的一切思想感情記載紙上。 這個過程十分簡單。 你可以閉上眼, 拿著一張紙、 一枝筆, 你只需把你所想隨心抒發, 不需用任何意識判斷, 讓手自動書寫, 它會把一切記下。 不論你寫了甚麼、畫了甚麼、口裡吟誦甚麼, 也可反映你當下內心渴望些甚麼。 很多看似無意識的字,其實也可以很有意思。 想寫便寫吧! 下次你發白日夢時, 或者無事可做, 也不妨一試, 看看自己在想甚麼。 # 你# 想# 寫甚麼# 自己# 決定#write#催眠


<017>催眠中敘事者的體會
你可以靜靜地、慢慢地放鬆自己,並跟隨自己的內心隨意聯想: 著名文學批評家、美國芝加哥大學韋恩教授(Wayne Clayson Booth) 在1961 年出版的《小說修辭學》(The Rhetoric of Fiction)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文學觀念。 他指出作品裡,有不同的敘事者, 就如「隱含的作者」、「可靠的敘述者」、「不可靠的敘述者」。 我認為人生亦可作如是觀。 很多人在接受催眠時總會說: 「我是被家人迫來的!」 「我根本沒有問題,是家人的問題!」 「我沒有錯,全都是他們的錯!」 人總愛聽故事,多於道理。 下次, 當別人提起你的問題時, 不如說一個別人如何看待你的故事。 我們人生的故事,從來不是由自己一個寫成。 我們的故事,大多局限於自己的眼光如何看世界。 其實,我們的故事只有一部分是由自己寫成, 大多部分是由別人組成。 我們的敘事角度、 我們的說法, 我們的故事並沒有絕對的可信性。 人生就是一場電影, 每一個角色都從第一身角度出發, 而非像觀眾從第三身角度透視電影的整體。 我們對自己的存在也有太多的不認識, 我們對故事裡的其他角色以至他們的
<016>一個簡單的潛意識催眠測試
你可以靜靜地、慢慢地放鬆自己,並跟隨自己的內心隨意聯想: 在進行催眠時,不一定要閉上眼睛才可進入你的內心。 事實上,當你張開眼睛也可找到你的一些內心想法。 現在,讓我來和你做一個簡單的測試。 美國心理學家庫尼和馬克帕蘭(Kuhn & McPartland) 曾設計20 項 「WHO AM I ?」 (Twenty Statements Test,TST) 的心理測試, 這個測試有助我們問一問自己的內心想要甚麼。 你可先拿出一張紙、一枝筆, 然後盡量安靜自己,腦海一片空白。 其後, 你把腦海裡最先浮現的二十句: 「我是……」句子記下來。 當你記下第十句的時候, 你腦海或者會慢慢地有一些自己想也沒有想過的事浮現。 我也試過以下測試寫,如下: 1) 我是一個男孩。 2) 我是一個催眠師。 3) 我是一個…… …… 10) 我是一個太陽。 …… 20) 我是…… 我覺得一開始寫下的句子可能很表面, 但我發現愈中間就會開始出現一些無意識的慾求。 問到了最後,或許沒有答案, 而我寫到最後, 竟寫下了:「我是誰?」 答案如何也不重要, 但某程度上,你所書寫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