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中心的五證書國際認證 NLP 課程由博士級商業心理學家任教,可申請持續進修基金。
>了解更多<

身心症,  心理健康,  壓力管理,  健康生活

認識心理導致的真實身體病痛:身心症不是幻想!

作者

HPHI Education Limited

出版日期

您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長期感到頭痛、胃痛、心悸或莫名的疲憊,為此跑遍了各大醫院,做了一堆檢查,報告結果卻都是「一切正常」?醫生可能委婉地告訴您:「這可能是壓力太大造成的。」

而您內心也許充滿困惑與委屈:「我的不舒服這麼真實,怎麼會是壓力?難道這一切都是我的幻想嗎?」

請相信,您的感覺是真的。這不是幻想,而是一種真實存在的醫學狀況——「身心症」(Psychosomatic disorder,或在DSM-5 中稱為 Somatic symptom disorder)。

▋什麼是身心症?身體,是心靈的代言人

身心症 (或稱心因症),在醫學與心理學領域也常被稱為「精神生理反應障礙」。這不是「非黑即白」的區分,不是「要麼是心理問題,要麼是身體問題」。而是承認我們的大腦、情緒和身體是一個緊密相連的系統。它並不是指一個單一的疾病,而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描述心理因素 (如壓力、焦慮、憂鬱、創傷) 如何顯著地影響或導致真實的生理症狀。

簡單來說,就是心理的困擾,透過身體的不適表現出來。當內心的情緒找不到出口,或長期處於壓力或負面情緒的狀態下,身體會觸發複雜的神經內分泌反應 (例如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升高),進而影響免疫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等,導致實際的生理變化,身體就會成為最後的代言人,用疼痛、不適來發出求救信號。

最重要的核心觀念是:這些身體症狀是真實存在的,並非「想像出來的」。告訴患者「這都是你想出來的」是極大的錯誤,且會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

造成身心症的可能原因

長期或巨大的壓力:這是最主要的觸發因素。工作、學業、家庭、人際關係的壓力無處宣洩。

1. 未處理的情緒:如壓抑的憤怒、深層的悲傷、無法言說的恐懼或焦慮。這些情緒找不到出口,便轉向身體尋求表達。
2. 創傷經歷:過去的創傷 (如童年陰影、重大事故) 可能以身體症狀的形式持續影響當事人。
3. 特定的人格特質:例如對自己要求極高、追求完美、不善於表達負面情緒的人,可能更容易出現身心症狀。
4. 遺傳與環境因素: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易感性。

▋我是不是得了身心症?常見的症狀與表現

在深入探討之前,我們必須建立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如果您有持續的身體不適,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尋求專業醫生 (如家醫科、腸胃科、心臟科等) 進行詳細檢查。 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排除器質性病變」,例如,確認胃痛不是胃潰瘍或更嚴重的問題,心悸不是心臟功能異常。

這不僅是醫學上的嚴謹要求,也能讓您真正安心,避免將嚴重的生理疾病誤判為身心問題,從而耽誤治療。只有在經過系統性檢查後,若沒有發現明確的生理病因,但症狀依然存在,我們才需要開始思考身心症的可能性。

那麼,身心症通常會以哪些形式表現呢?它的影響範圍非常廣泛,幾乎可以波及全身各個系統。以下是臨床上常見的症狀表現:

消化系統: 這是最常見的表現領域之一。例如腸躁症 (交替性的腹瀉與便秘) 、胃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 (經常胃脹、噁心感) 等,都與情緒和壓力有極高的關聯性。
神經系統: 長期壓力最容易引發緊張性頭痛 (感覺像戴了緊箍咒) 、偏頭痛,或是無法透過休息緩解的慢性疲勞、莫名的昏眩感。
心血管系統: 在緊張、焦慮時,可能會感到心悸 (心臟怦怦跳) 、胸悶 (彷彿有石頭壓住),甚至可能導致難以控制的原發性高血壓。
皮膚系統: 皮膚是心理狀態的鏡子。壓力常常會誘發或惡化濕疹、蕁麻疹 (風疹塊) 、牛皮癬等皮膚問題。
其他廣泛症狀: 還包括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肌肉痠痛、感覺呼吸不順或需要大口喘氣,以及困擾的失眠問題 (難以入睡或淺眠多夢)。

一個重要的觀察指標是:如果這些症狀常常反覆出現,特別是在壓力增大、情緒低落期間明顯惡化,並且經過多次醫學檢查都找不到確切的生理病因,那麼,您就應該認真考慮身心症的可能性。 這並非意味著要您放棄尋找答案,而是為您指明一個新的、可能更接近真相的探索方向——從單純的身體檢查,轉向關照自身的整體心理狀態與壓力來源。

▋一杯冷水之後:一個難以置信的身心制約故事

一位剛經歷分娩、身心俱疲的母親,在產後調養的關鍵期喝下了一杯冷水,隨後經歷了腹瀉。這本可能是一次普通的腸胃不適,但從此之後,她的生活卻被一個看似荒謬的規則所主宰:她再也無法飲用任何非滾燙的液體。

令人費解的是,即便是旁人覺得溫熱的湯水,只要不是滾燙上桌,她飲用後都會立刻引發腹瀉;然而,弔詭的是,她食用溫度理應更低的雪糕、喝冰涼的汽水,卻安然無事。

這個真實的案例,聽起來像是一個難解的醫學謎題,卻恰恰凸顯了許多人內心的困惑:「為什麼身體會出現如此「矛盾」、甚至不合邏輯的反應?」當科學檢查都無法找出器質性病變時,問題的根源究竟在哪裡?難道這一切只是想像嗎?

答案,就隱藏在「身心症」這個概念之中。這並非一個罕見的怪病,而是一個真實、普遍且可以被理解的生理現象。它告訴我們,當心理的壓力、恐懼或創傷無處宣洩時,身體往往會成為最誠實的代言人,用症狀訴說那些說不出口的苦。接下來,讓我們一同揭開這個連結心與身的奇妙機制。

▋重新認識身心症:它不是「想出來的」,而是身體的「求救訊號」

身體,是心靈的螢幕

當我們內心的衝突、壓抑的情緒或難以承受的壓力 (好比是電腦主機的內部程式或訊號源) 過於強大時,它們會尋找一個輸出的管道。

如果大腦的意識層面 (我們的主觀感受) 無法有效處理這些訊息,這些「過載的資訊」就會被「投影」到身體這個螢幕上,或以身體不適作為「揚聲器」播放出來,成為我們能清晰感受到的疼痛與不適。

這不是螢幕壞了,而是它正在拼命顯示主機發出的過載警報。換句話說,身體的症狀,往往是內心深處最誠實的求救信號。

破除最大迷思:你的痛苦,真實不虛

我們必須徹底澄清一個最常見、也最傷人的誤解——「身心症是想出來的病」。請務必理解:患者所感受到的頭痛、胃絞痛、心悸、疲憊感,每一分不適都是真實存在的生理信號,絕非臆想或虛構。

對患者說「你太敏感了」、「想開一點就好了」或「這都是心理作用」,不僅無助於解決問題,更是一種二次傷害,會讓他們陷入更深的孤獨與自責。承認症狀的真實性,是理解與康復的第一步。

科學視角下的身心連動:壓力如何「擊垮」身體?

那麼,看不見摸不著的心理壓力,究竟是如何引發真實的生理症狀呢?這背後有一套明確的科學機制。我們可以將大腦中的情緒中樞 (如邊緣系統) 想像成身體的「總指揮部」。當它感知到壓力、焦慮或恐懼時,會啟動一套古老的「戰鬥或逃跑」求生模式。

這套模式會命令身體釋放大量的壓力荷爾蒙,其中最關鍵的是皮質醇和腎上腺素。這些荷爾蒙在短期內能提升我們的應變能力 (如讓心跳加速、肌肉緊繃以準備反應)。然而,若長期處於慢性壓力下,這個警報系統就會失靈,持續高水平的壓力荷爾蒙會開始「攻擊」身體的各個系統:

➤ 攻擊消化系統,導致腸胃痙攣、腹瀉或便秘 (如腸躁症)。
➤ 讓肌肉持續緊繃,引發緊張性頭痛或慢性背痛。
➤ 影響免疫系統,使皮膚炎 (如濕疹、蕁麻疹) 更容易發作。
➤ 擾亂心血管系統,造成心悸或血壓不穩。

因此,身心症並非玄學,而是心理壓力透過神經與內分泌系統,對生理功能造成的「實質性影響」。

▋身心症是怎麼發生的?深入解析背後機制

被壓抑的情緒需要出口

情緒,特別是那些被社會標籤為「負面」的憤怒、悲傷、恐懼,本身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它們需要被我們感知、接納,並以健康的方式表達出來,例如透過傾訴、書寫或運動來釋放。然而,當我們因環境制約、個人習慣或恐懼而選擇壓抑、忽略這些情緒時,它們並不會就此消失。

這些無處可去的情緒能量,就像被堵塞的河流,必須尋找其他出口。而身體,往往就成了最後的宣洩管道。這並非當事人「想不開」,而是一種潛意識的自我保護機制——因為心靈無法承受情緒之重,於是身體挺身而出,用「生病」這種更直接、更難以被忽略的方式,替無法言說的痛苦發出聲音。

例如,長期壓抑的憤怒可能轉化為慢性肩頸痠痛或偏頭痛;深層的悲傷可能表現為呼吸不順或胸口沉重感。身體,誠實地承載了那些說不出口的話與流不出來的淚。

創傷與制約反應

這個機制,能完美解釋「一杯冷水」的案例。當事人在產後極度脆弱的身心狀態下,經歷了「喝冷水」與「嚴重腹瀉」的強烈連結,這形成了一個深刻的創傷性制約反應。大腦的學習中樞 (特別是與恐懼記憶相關的杏仁核) 將「非滾燙的飲品」與「極度不適的生理痛苦」牢牢綁定,彷彿設立了一個自動化警報系統。

從此,身體「學會」了在感知到類似情境 (如看到一杯溫水) 時,不經過大腦理智分析,就直接啟動一套完整的防禦程式:先是引發焦慮情緒,隨即觸發壓力荷爾蒙分泌,最終導致腸道功能紊亂——也就是腹瀉。

這就像巴甫洛夫的狗聽到鈴聲就會流口水一樣,是一種由過往創傷事件塑造的、條件反射式的生理反應。問題的關鍵早已不是水的物理溫度,而是大腦和神經系統將「喝溫水」這個行為,錯誤地解讀為一個需要啟動全身警戒的「危險信號」。

▋如何打破循環?身心症的治療與自我療癒之道

專業醫療協助 (尋求幫助是勇敢的) 

治療身心症的關鍵在於 「雙管齊下」,同時處理身體症狀與心理根源。

尋求專業醫療協助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必須先由醫生進行詳細檢查,排除純粹的器質性病變 (例如,胃痛要先排除是胃潰瘍或胃癌等問題)。這不僅是醫療必要,也能讓患者安心。

心理治療/諮商

認知行為療法:幫助患者辨識並改變導致壓力的負面思考模式和行为模式,學習更有效的壓力管理技巧。
談話治療: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探索並表達那些被壓抑的情緒,找出症狀背後的心理衝突。
暴露療法:在安全且可控的環境下,透過循序漸進地直面恐懼的觸發點,重新教導大腦與身體學會『這個情境其實是安全的』,從而打破制約反應。
正念與放鬆訓練:如冥想、深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等,幫助調節自律神經系統,降低生理的緊張反應。

以上面提及的案例為例,患者可作以下治療:

認知行為療法:幫助患者識別並挑戰那個自動化的負面思考 (「溫水=腹瀉」),並用更客觀、更具適應性的想法 (「我可以嘗試一小口,看看會發生什麼」) 來取代它。
暴露療法:在治療師指導下,進行極其溫和、漸進的「脫敏」練習。例如,從飲用比平時溫度只低0.5度的水開始,在安全、放鬆的環境中,讓身體重新學習「飲用非滾燙液體是安全的」這個新經驗。
正念與放鬆訓練:學習腹式呼吸、冥想等技巧,在日常生活中有效管理焦慮,降低基礎的壓力水平,從源頭上減少觸發激烈生理反應的機會。

藥物輔助

醫生可能會視情況開立抗焦慮藥、抗憂鬱劑等,幫助緩解情緒症狀,從而間接改善身體不適。

生活型態調整:打造韌性的根基

壓力管理: 正念冥想、深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等技巧。
規律運動:是極佳的自然抗憂鬱劑和壓力緩解劑。
均衡飲食與充足睡眠:維持身體的基本健康。
培養興趣與社交支持:找到生活的寄託和可以傾訴的對象。

▋最重要的心態:接納、停止自責與培養耐心

踏上康復之路,除了專業治療與生活調整,最關鍵的莫過於心態上的根本轉變。這是一場需要溫柔對待自己的旅程。

學習接納:
請試著理解,身心症並非一種虛構的疾病,而是一種真實且相當普遍的健康問題,它精確地體現了心與身之間深刻的連結。接納,意味著承認自己正處於一個需要幫助的狀態,正視身體所發出的信號,而非否定或逃避它。這並非認輸,而是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處境,這是邁向康復最重要、也最勇敢的第一步。

停止自責:
許多患者會陷入自我批評的漩渦:「是不是我太脆弱了?」、「為什麼別人能承受的壓力我就不行?」。這種自責只會加劇內在壓力,讓症狀更惡化。請明白,身心症的出現絕非軟弱或丟臉的標誌,恰恰相反,它是你的身心系統在長期負荷過重下,為了生存而發出的強烈「求救信號」。這不是你的錯,而是身體為了保護你所做出的最後努力。

懷抱耐心:
康復不會一蹴可幾。因為你並非只是在治療一個單一的症狀,而是在重新調整一個已經長期失衡的身心系統。這就像矯正一棵多年傾斜的樹木,需要持續、溫和的力量,才能讓它逐漸恢復平衡。給予自己時間,慶祝每一個微小的進步,理解過程中的起伏都是正常的。善待正在努力復原的自己,這份耐心,將是支持你走完整段旅程最溫暖的力量。

本文提及的案例是身心症一個非常經典的寫照。 問題的開端是一個真實的生理事件,但後續的持續和惡化,則是由心理恐懼和焦慮所主導。好消息是,這種透過學習而來的制約反應,同樣可以透過正確的心理方法「重新學習」和「消除」。

▋擁抱身心合一的和謙

身心症是真實存在的健康狀況,絕非想像,並且是完全可以被理解和有效治療的。它並非身體的缺陷,而是一個提醒我們關照內在的深刻信號。

請相信,透過本文所闡述的理解與專業的幫助,那個看似牢不可破的惡性循環是完全能夠被打破的。您有能力重新教導您的身心系統,回歸平靜與健康。

如果您或您所關心的人,正被不明原因的身體不適所困擾,這正是一個清晰的行動訊號。勇敢地踏出一步,尋求精神科醫生或心理治療師的專業評估,是給予自己最負責任、也最有效的照顧。 開啟這扇門,就是走向身心和諧的開始。


常見問題 FAQ

Q1: 身心症應該看哪一科?哪個醫生才對?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就診策略非常重要。建議採取「分進合擊」的方式:
第一步:先看「家庭醫學科」或「相關科別」
根據您最困擾的身體症狀,先尋求專科醫生的診斷,例如腸胃不適看腸胃科,心悸胸悶看心臟科,頭痛看神經內科。首要目標是進行詳細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 (如腫瘤、感染、結構性問題)。這是必要的醫療步驟,也能讓自己安心。
第二步:轉向「精神科」或「心理治療」 
當生理檢查結果無明顯異常,但症狀持續存在時,就應考慮根源可能來自心理因素。精神科醫生能進行整體評估,並可視需要開立藥物 (如抗憂鬱劑、抗焦慮藥) 幫助緩解情緒與生理症狀。臨床心理師則能透過心理治療 (如認知行為療法) 幫助您處理壓力源與情緒困擾。兩者合作是治療身心症最有效的方式。

Q2: 身心症到底會不會好?能根治嗎?

答案是肯定的,身心症是能夠有效治療並大幅改善的。 許多患者透過積極治療,都能回歸正常生活。關鍵在於理解,治療目標並非單純「消除症狀」,而是「打破心與身之間的惡性循環」。透過藥物輔助穩定情緒、心理治療學習壓力管理與調整認知模式、以及生活型態改變 (如運動、正念),您可以重新訓練您的神經系統,讓它不再輕易觸發不必要的生理警報。這是一個需要耐心的過程,但康復是完全可能的。

Q3: 我該如何區分「身心症」和「真正的生理疾病」?

這是最核心的區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初步判斷,但最終仍需醫生診斷:
症狀與壓力的關聯性: 身心症的症狀往往在壓力大、情緒低落或焦慮時明顯惡化,而在放鬆、度假時減輕。生理疾病的症狀則可能持續存在,與情緒波動的關聯性沒那麼直接。
醫學檢查的結果: 這是最關鍵的客觀指標。如果經過相關專科醫生詳盡的檢查 (如胃鏡、心電圖、血液檢查等),結果均顯示「無明顯異常」或僅有「功能性問題」 (如腸胃蠕動異常),則會高度懷疑是身心症。
症狀的多樣性與遊走性: 身心症患者可能同時存在多個系統的症狀 (例如今天頭痛、明天胃痛、後天心悸),且症狀位置或性質可能改變。單一的生理疾病通常有較固定的症狀模式。

最重要的原則是:切勿自行診斷。 當有身體不適時,務必先尋求醫生進行專業評估,排除嚴重的生理疾病,這才是對自己最安全的做法。


立即行動,開啟成長之旅

在今天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人際技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無論您是希望提升職場表現、改善人際關係,還是發展領導能力,NLP 都能為您提供實用而有效的工具。

現在就聯繫我們,了解更多課程詳情,開始您的 NLP 學習之旅。

post hero
催眠治療,  心理輔導,  心理諮詢

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輔導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深度的內在探索及認知行為上的改變等來達到輔導目標,舒緩受助者的心理健康等。

WhatsApp 我們

Whats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