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中心的五證書國際認證 NLP 課程由博士級商業心理學家任教,可申請持續進修基金。
>了解更多<

情緒管理,  家庭溝通,  溝通

與孩子溝通:用引導代替命令,建立情感連結

作者

HPHI Education Limited

出版日期

與孩子溝通時,尊重他們的感受比直接下命令更重要。

強硬的指令 (如「現在去洗澡!」) 容易引發反抗,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被理解,久而久之可能導致親子關係緊張。相反,如果我們用引導的方式給予孩子適當的選擇權,不僅能減少衝突,還能幫助他們學會獨立思考,同時感受到父母的尊重與支持。

▋「有限選擇」技巧:讓孩子擁有自主感

當我們希望孩子配合時,與其直接命令,不如提供合理的選項,讓他們在可接受的範圍內自己做決定。這種方式能讓孩子感受到「我的想法被重視」,從而更願意合作。

正確示範:
 ●  「你想現在洗澡,還是玩 10 分鐘後再洗?」
 ●  「今天想穿藍色還是黃色的衣服?」
 ●  「晚餐想吃麵條還是米飯?」
 ●  「你想自己走,還是牽著媽媽的手走?」
 ●  「睡前想聽一個長故事還是兩個短故事?」

避免說:
 ●  「立刻去洗澡!」
 ●  「就穿這件,沒得選!」
 ●  「我說吃什麼就吃什麼!」
 ●  「快點走,不要拖拖拉拉!」
 ●  「現在馬上睡覺!」

🤔 為什麼有效?
 ●  孩子覺得自己有決定權,而不是被強迫。
 ●  減少權力鬥爭,讓親子互動更輕鬆。
 ●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獨立思考能力。
 ●  長期下來,孩子會更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並學會做合理的選擇。
 ●  有助於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緒標籤法」:幫助孩子理解與表達感受

孩子常常因為無法清楚表達情緒而用哭鬧、發脾氣來表現。這時,父母可以扮演「情緒翻譯者」的角色,幫助他們辨識並說出自己的感受。

正確示範:
➤ 當孩子因為不能去公園而生氣時,可以說:
   「你看起來很失望,是因為今天不能去公園嗎?」
➤ 當孩子玩具被搶走而大哭時,可以說:
   「你覺得很難過,因為弟弟拿走了你的玩具,對嗎?」
➤ 當孩子作業寫不好而煩躁時,可以說:
   「這個題目讓你覺得很挫折是不是?」
➤ 當孩子害怕打針時,可以說:
   「你有點害怕對嗎? 打針確實會讓人緊張。」
➤ 當孩子嫉妒兄弟姐妹時,可以說:
   「你希望媽媽也能多陪陪你,是這樣嗎?」

避免說:
 ●  「這有什麼好哭的?」
 ●  「不准生氣!」
 ●  「再鬧就罰站!」
 ●  「男孩子不能怕打針!」
 ●  「你是哥哥/姐姐,要讓著弟弟妹妹!」

🤔 為什麼有效?
 ●  孩子會覺得「爸媽懂我」,情緒自然緩和。
 ●  幫助孩子建立情緒詞彙,提升情緒智商(EQ)。
 ●  減少因情緒累積導致的行為問題。
 ●  讓孩子學會用「語言」而非「行為」來表達情緒。
 ●  增進親子間的信任感和親密感。
 ●  長期下來,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會越來越好,親子關係也會更親密。

▋ 進階溝通技巧:讓引導更有效

➤ 「先連結,再糾正」原則
在糾正行為前,先與孩子建立情感連結。例如:
 ●  孩子打人時:「你剛才很生氣對嗎? (連結) 但是我們不能打人,可以告訴我你為什麼生氣嗎? (糾正) 」

 給予適當的準備時間
 ●  「再玩5分鐘我們就要收拾玩具囉!」
 ●  「動畫片結束後就要關電視了。」

➤ 使用正向語言
 ●  與其說「不要跑」,不如說「請用走的」。
 ●  與其說「不准大叫」,不如說「請用室內音量說話」。

▋讓溝通成為情感的橋樑

 ●  用「選擇」代替命令 → 讓孩子感覺被尊重,培養自主性。
 ●  幫孩子說出情緒 → 讓他們學會表達,減少無理取鬧。
 ●  先連結情感再糾正行為 → 讓管教更有效。
 ●  給予預告和準備時間 → 讓過渡更順暢。
 ●  多用正向語言 → 建立積極的行為模式。

當我們願意換個方式說話,孩子不僅更願意配合,也會在過程中學會如何思考、如何處理情緒,這才是真正能陪伴他們一生的能力。記住,每個溝通瞬間都是建立信任和親密關係的機會,用心經營,就能收穫更美好的親子關係。


NLP 溝通
身心語言程式學 (NLP),  家庭溝通

真正的溝通不在於技巧多高超,而在於是否傳遞了"我願意理解你"的心意。NLP 的技巧並非魔法,而是透過調整語言和互動模式,讓家庭溝通更和諧。

兩性關係,  家庭溝通,  心理技巧

將指責轉化為對方更容易接受的建議,從而避免引發防禦心理和爭吵。透過舉辦「定期家庭會議」來創造安全的專屬溝通空間,讓雙方能冷靜、有結構地討論問題,將對立轉為合作,從根本上培養共同解決問題的習慣,讓溝通成為關係的潤滑劑。

WhatsApp 我們

Whats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