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中心的五證書國際認證 NLP 課程由博士級商業心理學家任教,可申請持續進修基金。
>了解更多<

家庭溝通,  溝通,  情緒管理

終結親子對話地雷:從「互相傷害」到「彼此理解」的溝通練習

作者

HPHI Education Limited

出版日期

▋父母單方面指責,忽略孩子感受

這是親子溝通中一個非常普遍的陷阱。父母在情緒激動或感到無力時,往往會脫口而出一些發洩性的話語,意圖讓孩子明白事情的嚴重性。然而,這種親子溝通方式只專注於指責行為本身,並未嘗試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感受或困難,結果往往是破壞性的,對親子關係造成傷害。

常見話語與情境還原:

「我講極你都唔聽,生舊叉燒好過生你!」

   情境:孩子沉迷電子遊戲,對父母的多次提醒充耳不聞。

   話語分析:這句話的核心是「失望」與「否定」。它用誇張的比喻全盤否定孩子的存在價值,嚴重影響親子信任。父母的本意可能是「我很擔心你,我希望你能自律」,但傳遞出來的卻是「你的存在是個錯誤」,這對親子情感連結是一種傷害。

「你點解永遠都係咁自私,唔識諗吓屋企人?」

   情境:孩子拒絕與兄弟姐妹分享物品,或在家庭活動中只顧自己玩樂。

   話語分析:這句話使用了「永遠」和「自私」這兩個殺傷力極強的標籤,無助於親子理解。「永遠」是過度概括,將一次性的行為上升為人格特質;「自私」則是一個負面的性格判定。它忽略了孩子可能正處於「自我中心」的發展階段,或當時有特殊原因 (例如該物品對她別具意義),而這種標籤化只會加劇親子間的對立。

親子關係的深層問題分析:

標籤效應與自我實現的預言
當孩子不斷被貼上「冇用」、「自私」、「唔聽話」等負面標籤,他們會開始內化這些評價,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例如,一個總被罵「自私」的孩子,可能會覺得分享是對自己的剝削,從而變得更不願意分享,最終驗證了父母的指責。

關閉親子溝通的大門
單方面的指責會立即引發孩子的防禦心理。他們要麼會反抗頂嘴,要麼會沉默逃避。無論哪種反應,都意味著真正的親子溝通已經中止。孩子不會再去思考「我哪裡做錯了」,而是轉為思考「如何反擊」或「如何避免下次被罵」。

對親子關係的長期損害
孩子的自我價值觀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最親近的人對他們的評價上。長期接收「你沒用」、「你令人失望」這些負面信息,會嚴重削弱他們的自信心,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沒有能力做好事情。這種自卑感可能會延伸至學業、社交和未來的事業中,從而影響親子間的親密感。

親子間疏離感的形成
當家不再是一個能獲得理解和支持的地方,而是一個充滿批評和指責的場所,孩子會本能地想要逃離。他們會減少與父母的交流,將心事隱藏起來,轉向同輩或其他渠道尋求認同與安慰,導致親子關係日益疏遠,這對親子雙方都是一種遺憾。

改善親子溝通的方向:

父母可以嘗試將 「指責式的你」 句式,轉換為 「描述事實與感受的我」 句式,這是改善親子溝通的重要一步。

將「你點解永遠都係咁自私!」
   轉換為:「妹妹也很想玩這個玩具,你現在不願意分享,她很難過。我們可以一起想想,有什麼辦法能讓你們兩個都開心嗎?」 (描述行為 + 表達影響 + 邀請合作),這種表達方式有助於建立積極的親子互動。

將「我講極你都唔聽!」
   轉換為:「我已經提醒你三次要關掉遊戲了,這讓我很擔心你的眼睛和功課。我們之前約定的時間是多久?現在應該怎麼做呢?」 (描述事實 + 表達感受 + 重申規則/尋求方案),這種親子對話方式更能促進理解。

這種轉變的核心在於,將親子對話的焦點從「批判孩子的人格」拉回至「解決當下的問題」,並讓孩子感受到他們的感受同樣被尊重。這需要父母的耐心與練習,但對於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至關重要。良好的親子溝通是維繫親子情感的橋樑,值得每個家庭重視與學習。

▋以「孝順」為由施加壓力

這種親子溝通模式是華人社會中非常獨特且普遍的現象。父母將傳統的「孝道」觀念作為親子教養工具,試圖透過激發孩子的罪惡感與愧疚感,來令他們順從自己的意願。這本質上是將親子之間的愛與責任,轉化為一種情感上的「債務關係」。

常見話語與情境還原:

「我辛辛苦苦養大你,你而家咁樣對我?」

   情境:孩子長大後選擇了一份非父母心目中的理想職業,或在週末想與朋友相聚而非回家吃飯。

   話語分析:這句話的核心是「情感索償」。它將父母在親子關係中的付出 (辛辛苦苦) 作為籌碼,來否定孩子當下的個人選擇 (咁樣對我)。這會讓孩子覺得,親子之間的愛並非無條件,而是一筆需要他用絕對服從來償還的債。

「生你養你,連少少要求都做唔到,點做人仔女啊?」

   情境:孩子無法在學業上達到父母的期望,或拒絕遵從一個他認為不合理的家庭規定。

   話語分析:這句話直接將「服從」與「孝順」劃上等號,影響了親子間的平等對話。它質疑的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他作為子女的「資格」和「道德品質」。這等於告訴孩子:「你的價值建立在滿足我要求的基礎上,否則你就是一個失敗的、不配為人子女的人。」

親子關係的深層問題分析:

扭曲「孝順」的本質,製造親子情感的枷鎖
真正的孝順應是發自內心的愛、感激與尊重。然而,當孝順不斷被用作要求服從的工具時,它便異化為一種強制性的義務和情感枷鎖。孩子行為的動機不再是「我想讓父母開心」,而是「我必須這樣做,否則我就是不孝,會對不起他們」。這種被罪惡感驅動的親子關係,難以持久,且充滿壓力。

壓抑真實情感,導致關係虛假
為了避免被冠上「不孝」的罪名,孩子會學會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讓親子關係因此蒙上一層陰影。他們可能會變得順從,但這種順從是表面和壓抑的。親子關係因此蒙上一層陰影,孩子無法在父母面前做真實的自己,雙方也無法進行真誠的情感交流。

阻礙個體化進程,影響子女的自我認同
青春期至成年初期的核心發展任務是「個體化」,即逐漸脫離父母,形成獨立的自我。當父母用「孝順」來反對孩子的自主選擇 (如科系、職業、伴侶) 時,會讓孩子陷入巨大的心理衝突:忠於自己會被內疚感折磨,順從父母則會感到自我迷失。這種拉扯可能導致焦慮、抑鬱,或是在未來的人生中難以為自己負責。

引發逆反心理或過度順從的兩個極端

   逆反:部分個性較強的孩子會對這種情感綁架產生強烈反感,他們可能會用更激烈、更叛逆的方式來爭取自主權,導致親子關係徹底破裂。

   過度順從:另一部分孩子則會為了維持「孝子」的形象而不斷壓抑自我,放棄個人意願和夢想,成長為一個缺乏主見、習慣討好他人的人,其心理健康將深受影響。

改善親子溝通的方向:

父母需要將親子關係從 「債權人與債務人」 的模式,轉變為 「生命與生命的連結」

將「我生你養你,你點可以唔聽我話?」

   轉換為:「這個決定對你來說好像很重要,可以和我分享一下你的想法嗎?我雖然有些擔心,但最終希望你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表達接納 + 邀請溝通 + 賦予自主權)

將「辛辛苦苦養大你,你就咁回報我?」

   轉換為:「當你這樣做/選擇時,我確實感到有些失落和難過,因為我對我們的關係有另一種期待。我們可以一起聊聊彼此的感受嗎?」 (使用『我』訊息表達感受 + 坦誠自己的期望 + 發起雙向溝通)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孝順回歸其本意——一種基於相互尊重、理解和愛的自然情感流露,而非一種用來控制孩子的道德枷鎖。這才是健康的親子關係應該具備的特質。每個家庭都應該重視親子間的真誠交流,建立和諧的親子連結。

▋否定孩子的自主選擇對親子關係的影響

這類話語源於父母對孩子的愛與保護欲,希望憑藉自己的人生經驗讓孩子避開彎路與挫折。然而,在親子互動中,這種「我為你好」的權威式指導,若不加以節制,便會成為壓制孩子自主性與獨立思考能力的枷鎖。其核心問題在於,父母將「經驗」與「正確」劃上等號,並剝奪了孩子從嘗試與錯誤中學習的寶貴機會。

常見話語與情境還原:

「你識咩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

   情境:孩子對家庭旅行計劃提出一個新穎的建議,或對某個社會事件表達了與父母不同的看法。

   話語分析:這句話是一種「經驗壓制」,影響親子間的平等交流。它不討論事情本身的是非對錯,而是直接用年齡和經驗作為否定理由,它傳遞的訊息是:「我的資歷就是話語權,你因為年輕,所以你的意見本質上沒有價值。」,這種親子溝通方式會讓孩子感到發言權被剝奪。

「聽我講一定無錯,你啲想法太幼稚!」

   情境:中學生在選科時對藝術科系感興趣,父母卻堅持要求他選擇理科或商科。

   話語分析:這句話是「權威斷言」與「人格貶低」的結合,不利於親子互信。「聽我講一定無錯」關閉了所有討論空間,預設了父母的絕對正確性;而「太幼稚」則是在否定孩子的想法之餘,更進一步攻擊其思考能力的成熟度,這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親子關係的深層問題分析:

阻礙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獨立思考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需要在一次次選擇、判斷與承擔後果中鍛煉出來的。如果父母總是充當「正確答案」的提供者,孩子的大腦便會養成惰性,習慣於依賴外部指令,而非自己進行分析、比較和決策。長期下來,他們會變得優柔寡斷,面對困難時容易感到無助。這對親子雙方的成長都是一種限制。

剝奪從「錯誤」中學習的珍貴機會
成長路上,許多最重要的教訓都來自於親身經歷的失敗。在親子教養中,父母基於保護心態,希望為孩子掃清一切障礙,但這等於同時拿走了孩子學習如何面對挫折、修正策略和承擔責任的機會。一個從未經歷過小失敗的孩子,將來如何面對人生中無可避免的大風浪?

損害自我效能感與自信心
「自我效能感」是指一個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並達成目標的信心。當孩子自己的選擇不斷被否定,他會內化一種信念:「我的判斷是差的,我沒有能力做出正確的決定。」,這種低自我效能感會嚴重侵蝕親子間的信任基礎,使孩子在親子互動中越來越缺乏嘗試新事物的勇氣。更值得關注的是,這種負面影響會從親子關係蔓延至學業、社交及未來的事業等各個層面,形成惡性循環,讓孩子在面對人生各階段的挑戰時都顯得猶豫不前。

引發親子關係的兩種極端後果 - 反抗或依賴

   激烈反抗:為了捍衛自我意識,孩子可能在親子關係中進入「為反對而反對」的模式,故意選擇相反道路。他們並非認為父母的建議不對,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擁有自主權而故意選擇相反的道路,這可能導致他們做出真正不理智的決定。

   消極依賴:孩子放棄掙扎,在親子互動中變得順從、被動。他們不再為自己的人生思考,凡事等待父母指令,成為心理上無法斷奶的「巨嬰」。這類孩子進入社會後,適應能力通常極差。

改善親子溝通的方向:

父母需要從 「指揮官」 的角色,轉變為 「教練」「顧問」 的角色。

將「你識咩呀?聽我講!」

   轉換為:「你的想法很有趣,可以告訴我你為什麼會這樣想嗎?」 (表達好奇 + 鼓勵闡述) 或者「我當年也遇到過類似情況,我的做法是……你覺得這個方法對你的情況有參考價值嗎?」 (分享經驗而非強加 + 尊重對方的最終決定權)

將「你啲想法太幼稚!」

   轉換為:「我明白你的想法了。不過,我們可以一起分析一下,如果這樣做,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我們可以怎樣準備去應對它們?」 (接納想法 + 引導深入思考 + 培養風險評估能力)

這種親子溝通轉變的核心在於,將選擇的權力與責任逐步交還給孩子。在親子教養中,父母的職責不是鋪設零錯誤的道路,而是陪伴引導,讓孩子在安全邊界內學習駕駛自己人生的車輛,即使偶爾顛簸,也能積累寶貴的駕駛經驗。良好的關係需要彼此尊重,親子雙方都應該在溝通中共同成長。

▋比較與貶低

這是一種父母在親子互動中,企圖用「激將法」來激勵孩子進步的常見手段。其背後的邏輯是:為孩子樹立一個參照物,透過指出他與「別人」的差距,從而激發他的羞恥心與上進心。然而,這種方法親子溝通方式絕大多數時候會適得其反,因為它傳遞的並非鼓勵,而是對孩子自身價值的否定。

親子對話常見話語與情境還原:

「睇吓人哋個女幾叻,你再唔努力就跟唔上啦!」

   情境:孩子考試成績中游,父母得知鄰居或親戚的孩子取得了優異成績。

   話語分析:這句話的核心是 「條件性的接納」 。它暗示了在親子關係中:「只有當你像XXX一樣優秀時,你才值得被愛和被認可。」,它將孩子的自我價值與一個外部標準掛鉤,讓孩子覺得父母愛的是那個「理想中的、像別人的孩子」,而不是真實的自己。

「你阿哥細個都冇你咁難教!」

   情境:孩子犯錯或行為不當,父母在教訓時將其與兄弟姐妹進行比較。

   話語分析:這是 「家庭內部的標籤化」,對親子關係造成傷害。它不僅在批評當前行為,更是在家庭系統內為孩子固定了一個負面角色 (「麻煩製造者」、「黑羊」)。這會破壞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引發嫉妒、怨恨,並讓被比較的孩子覺得自己在家中低人一等,是個天生的「問題人物」。

親子關係的深層問題分析:

摧毀親子信任與內在自我價值感
孩子的自我概念最初是透過父母這面「鏡子」形成的。如果父母在親子關係中總是反射出「你不夠好」的影像,孩子就會將這個訊息內化為核心信念。他不會想「我要努力」,而是會想「我天生就是比不上別人」。這種自卑感會深植於性格中,影響其一生。

扭曲學習與努力的動機
真正的學習動力應來自於好奇心、成就感和自我提升。但在不斷的比較下,孩子的努力動機將被扭曲為 「避免被貶低」「打敗他人」 。他會認為學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贏過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這種由恐懼和嫉妒驅動的努力,難以持久,且充滿痛苦,會讓孩子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

破壞人際關係,滋生嫉妒與敵意
父母本應是孩子學習愛與信任的第一個對象。然而,比較的話語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自己的「評判官」而非「同盟軍」。同時,他也會對那個被拿來比較的對象 (無論是同學還是兄弟姐妹) 產生敵意與怨恨,認為是對方奪走了父母的愛與認可,從而難以建立真誠、健康的同儕關係。

引發親子教養中的「固定型思維」而非「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
孩子會認為能力是天生的 (「他就是聰明,我就是笨」),從而放棄努力。

   成長型思維
孩子相信能力可以透過努力來提升。 比較式話語正是在強化固定型思維,因為它關注的是天賦與結果的差距,而非個人努力與進步的過程。

改善親子溝通的方向:

父母需要從 「橫向比較」 (與他人比),轉向 「縱向比較」 (與自己過往比),並聚焦於具體的行為與努力過程,這對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至關重要。

將「睇吓人哋個女幾叻!」

   轉換為:「我看到了你這次在數學上比上次進步了5分,這說明你複習的方法是有效的!我們一起看看,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關注自身進步 + 肯定努力過程 + 提供具體支持)

將「你阿哥都冇你咁難教!」

   轉換為:「你這次的行為 (具體說明是什麼行為) 讓我很困擾。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我愛你們每一個。我們現在只專注討論這件事,以及如何一起解決它,好嗎?」(就事論事 + 重申無條件的愛 + 聚焦問題解決)

這種親子溝通轉變的核心在於,讓孩子明白:你的價值不需要透過打敗任何人來證明,你存在的本身,就是獨一無二且值得被愛的。 在親子關係中,父母的使命是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並陪伴他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獨特的生命軌跡。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模式,需要父母用智慧與耐心來經營,讓親子雙方都能在愛與尊重中共同成長。

▋親子關係中用「為你好」包裝控制

這可能是親子溝通中最具混淆性、也最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的溝通模式。父母將自身的期望、焦慮或控制欲,包裹在「愛」與「關心」的糖衣之下,使得任何反抗或質疑都彷彿變成了一種對父母好意的背叛。這種話語的本質,是將「服從」與「接受愛」劃上等號,關閉了所有平等對話的空間。

常見話語與情境還原:

「我咁樣都係為你好,你大個就明!」

   情境:孩子渴望參與某個課外活動 (如樂隊、戲劇),但父母以耽誤學業為由強行禁止。

   話語分析:這句話是一道 「對話終結令」 。它預設了父母的絕對正確性和孩子當前判斷力的無效性。這種親子溝通方式將一個需要解釋和討論的決定,歸結為一個無法被當下驗證的「未來預言」,強迫孩子在「不理解但接受」與「理解但被指責」之間作出選擇。這實質上是一種權威的濫用,剝奪了孩子學習理解和參與決策的過程。

「你而家怨我,第日你就知我苦心!」

   情境:父母未經孩子同意,偷看他的日記或手機訊息,被發現後雙方發生衝突。

   話語分析:這句話巧妙地將 「責任轉移」 。它預先將孩子因隱私被侵犯而產生的正常負面情緒 (憤怒、失望) 定義為「怨」,並將這種「怨」描述為一種暫時的、不明事理的反應。同時,它將父母自身的行為 (侵犯隱私) 美化為一種需要被感激的「苦心」。這種親子互動模式會讓孩子陷入兩難:如果他堅持維護自己的感受,就坐實了「不懂事」的罪名;如果他壓下情緒,就等於默許了這種不尊重的行為。

親子關係的深層問題分析:

製造情感綁架,導致內心衝突與罪惡感
孩子天生渴望父母的愛與認可。當親子之間的「愛」以「你必須聽我的」為條件時,孩子會陷入巨大的內心衝突:忠於自己會帶來失去愛的恐懼,順從父母則意味對自我的背叛。這種親子互動模式會產生強烈的罪惡感,彷彿自己的獨立意識本身就是一種錯誤,嚴重影響親子間的信任基礎。

阻礙建立健康的個人邊界
健康的親子關係需要隨著孩子成長而逐漸調整彼此的心理邊界。持續以「為你好」來越界干涉,會讓孩子無法學會如何為自己劃定界線,也無法尊重他人的界線。他們長大後,不是成為習慣被控制的「濫好人」,就是成為同樣用情感控制伴侶或子女的人。

損害孩子的內在動機與決策能力
因為所有的選擇都是「被為你好」所決定,孩子在親子互動中從未有機會去探索自己真正的喜好、評估選擇的後果。他們行動的動機永遠是為了滿足他人或避免愧疚,而非發自內心。這種親子教養方式將導致他們在必須獨立做決定時感到無比迷茫和焦慮。

侵蝕親子間的信任基礎
親子信任建立在尊重與真誠的溝通之上。「為你好」的話術本質上是一種溝通上的封閉,它傳遞的訊息是:「我的動機無可指摘,因此我的方法無需討論。」長此以往,孩子會不再將父母視為可以講道理、能夠理解自己的對象,這種親子溝通模式會讓孩子逐漸關閉心扉,轉向隱瞞和疏遠。

改善親子關係的方向:

父母需要將 「權威式的愛」 ,轉化為 「陪伴式的愛」 ,從「決策者」過渡到「引導者」,這是建立健康親子關係的關鍵。。

將「我咁樣都係為你好,你大個就明!」

   轉換為:「我之所以反對你這樣做,是因為我擔心 (具體說明風險,例如:會嚴重影響你的基礎學業)。我明白這個活動對你很重要,我們可以一起討論,看看有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或者制定一個你能兼顧學業的計劃嗎?」 (坦誠擔憂 + 認可孩子需求 + 邀請共同解決問題)

將「你而家怨我,第日你就知我苦心!」

   轉換為:「我未經你同意查看你的東西,這件事我做得不對,我為此道歉。這是因為我對 (具體事件,例如:你最近情緒低落) 感到很焦慮,不知道如何關心你。我們可以談談嗎?怎樣能讓我既了解你的情況,又尊重你的隱私?」 (承認錯誤 + 表達自身感受與脆弱 + 共同建立新的溝通規則)

這種親子溝通轉變的核心在於,將愛的證明從「服從」轉向「理解」。在親子關係中,真正的「為你好」,不是替孩子鋪平道路,而是陪他一起認識路上的坎坷,並相信他有能力在跌撞中學會行走。這需要父母極大的勇氣,去信任過程,並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完整人格。親子雙方共同努力,建立基於相互尊重的親子連結,讓親子關係在愛與信任中持續成長。健康的親子互動應該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而非以服從為條件的控制。

薩提爾溝通理論:透視親子衝突的冰山

認識親子溝通地雷後,我們需要一個深層次的理解框架。美國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 (Virginia Satir) 的冰山理論應對姿態模型,正好為我們提供透視親子關係的鏡子。

薩提爾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擁有與生俱來的韌性。她將人的內在比喻為一座冰山——外界可見的行為只是露出水面的小部分,而潛藏在水下的感受、觀點、期待和渴望才是主體。親子衝突往往是水面上的行為碰撞,真正需要被理解的,是整座冰山的互動。

四種求生存的應對姿態

當人感到壓力或威脅時 (例如覺得子女不聽話、親子關係失控),會本能地採用「求生存」的溝通姿態,形成不一致的溝通——說話內容與真實感受、行為互相矛盾:

指責
「你點解永遠都係咁自私!」
   只在乎自己和情境,忽略他人感受
   對應:「父母單方面指責」 章節中的模式

討好
「都係阿媽唔好,你開心就得...」
   委屈自己來換取認同
   常見於避免衝突的親子互動

超理智
「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聽我講實冇錯」
   只講道理,忽略自己與他人的情感
   對應:「否定孩子自主選擇」 的權威式指導

轉移話題
「唔講呢啲啦,食飯先...」
   透過轉移話題來逃避壓力
   阻礙真正問題的解決

冰山理論的實踐啟示

薩提爾模式的核心在於:外在行為由內在冰山驅動

指責型父母的冰山底下:
➤ 感受:教導無效的挫敗
➤ 觀點:父親必須有威嚴
➤ 期待:子女絕對服從
➤ 渴望:被尊重、被認可

討好型母親的冰山底下:
➤ 感受:恐懼關係破裂
➤ 觀點:必須犧牲才能維持和諧
➤ 期待:子女心存感激
➤ 渴望:被需要、被愛

改善親子溝通的關鍵,在於學習探詢彼此水面下的冰山。 當父母能覺察自己的應對姿態,並開始理解行為背後的感受與渴望時,就能從「自動導航」的求生狀態,轉向「自主選擇」的一致性溝通

📚 想將這些溝通智慧,運用到職場與商業領域?

身心語言程式學 (NLP) 技巧其實正是現代領袖的必備能力。我們推出的 「NLP 人際交往及商業管理技巧證書課程」 ,將幫你:

🔹 化解衝突:運用NLP技巧快速建立信任,化解團隊矛盾
🔹 深度聆聽:洞察客戶/夥伴真實需求
🔹 高效影響:不再靠權威,而是用心理學驅動團隊
🔹 談判說服:識別對方應對姿態,制定最佳溝通策略

🎯 特別適合:
• 團隊管理者、創業者
• 銷售、客服、人力資源從業者
• 教育工作者、輔導人員
• 任何想提升人際智慧的專業人士

NLP 溝通
身心語言程式學 (NLP),  家庭溝通

真正的溝通不在於技巧多高超,而在於是否傳遞了"我願意理解你"的心意。NLP 的技巧並非魔法,而是透過調整語言和互動模式,讓家庭溝通更和諧。

WhatsApp 我們

WhatsApp